
新聞中心
手機放胸口 2 分鐘就能發(fā)現(xiàn)致命心臟???準確率 89%
2024-12-23
心力衰竭(心衰)是各種心臟疾病的嚴重表現(xiàn)或晚期階段,一旦被診斷心衰,可能需要反復住院治療,5 年內(nèi)死亡的風險高達 51.8%。
及時發(fā)現(xiàn)心衰可降低死亡率,但心衰癥狀常與其他疾病重合(如呼吸困難、疲勞和下肢水腫),診斷目前依賴于血液測試、心臟超聲等檢查和醫(yī)生的判斷,常常不能及時得出。
《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》(JACC)的一項研究展示了一種可簡便識別心衰的新方法:將智能手機平放在胸前 2 分鐘。
每人手邊都有的運動傳感器
智能手機
每一次心跳中,心臟膨大又縮小,同時伴隨著扭轉(zhuǎn)和旋轉(zhuǎn),這些運動可通過胸部傳導到皮膚表面。出現(xiàn)心衰,也就是心臟泵血功能降低時,心臟對胸壁的撞擊減弱,這時醫(yī)生可能用手觸摸到心尖搏動減弱。
僅憑手感的判斷需要經(jīng)驗且粗略,其實,我們每個人手邊都有能精細感應運動的工具:智能手機。
現(xiàn)在的智能手機幾乎都裝有微機電傳感器(microelectromechanical sensors, MEMS),其中包含測量線性加速的加速計和測量角速度的陀螺儀,可以探測多方向的直線和旋轉(zhuǎn)運動。
因此,把手機放在胸口,傳感器就能將心臟傳至胸壁的細微運動信號收集起來,這些數(shù)據(jù)經(jīng)過分析,可以提供很多有意義的信息。曾有研究利用加速計和陀螺儀測得的數(shù)據(jù),識別心房顫動、主動脈瓣狹窄和冠狀動脈疾病。
手機放胸前 2 分鐘
心衰識別準確率 89%
本研究將手機傳感器用于識別心衰,在芬蘭和美國的三家醫(yī)院收集并分析了 1003 人的數(shù)據(jù),其中包括 217 名確診心衰且有癥狀的患者,以及 786 名對照者。
檢測時,參與者仰臥在床上,赤裸上身或穿一件薄衣服,將手機平放在胸骨位置 2 分鐘,期間可以正常呼吸。
研究者在手機中安裝的軟件,記錄下手機檢測到的胸壁運動,運動與心臟聽診中的三個心音時期一致,包含的信息有信號的振幅、面積和時間間隔。之后,這些信息通過網(wǎng)絡被上傳到研究中心并接受分析。算法選擇最相近的 10 次心跳的信號,濾除雜波后重點研究收縮舒張運動帶來的變化。研究先使用半數(shù)患者和相應數(shù)量對照者的數(shù)據(jù),建立心衰的識別標準,然后在剩余參與者中測試標準的準確程度。
結果顯示,心衰識別的準確率為 89%,靈敏度為 85%,特異度為 90%。在不同人群中,識別的準確性差別不大,包括不同年齡、性別、體重指數(shù)、心衰分級,以及合并和不合并心房顫動的人群。
居家維護身體健康
或?qū)⒊蔀榭赡?/strong>
這項研究顯示,用內(nèi)置于智能手機的運動傳感器進行心臟功能的簡單評估是可行的,并且有可能實現(xiàn)心衰患者的遠程監(jiān)測。
雖然手機中的 MEMS 技術并非專為描記心臟運動設計,仍可在 99% 以上的參與者中獲取可靠的信號,并得到 89% 的準確率。也就是,我們現(xiàn)在使用的智能手機自帶精確傳感器,識別不需要額外購買任何硬件,僅需獲得軟件來收集信息和得到判斷。另外,本研究采用的方法簡單快捷,可識別的人群廣。
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。芬蘭醫(yī)院入選的對照者未接受心臟超聲檢查,因此不能排除沒有癥狀體征的心衰患者。另外,心衰組與對照組的人口學特征存在差異,心衰患者平均年齡較大(64 歲 vs. 61 歲),男性較多(64.9% vs. 41.4%),合并其他疾病較多。這可能使識別標準的建立出現(xiàn)偏差。因此,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驗證此結果。
除了用手機檢測心臟運動,還有研究人員在探索遠程判斷心衰的其他方法。有研究顯示,利用人工智能對智能手表記錄的心電圖進行分析,可幫助判斷心衰,甚至預測未來 10 年內(nèi)患心衰或心律失常的風險。
目前,使用智能設備遠程判斷疾病的技術仍處于早期階段,還不能用于診斷疾病。但隨著傳感技術和算法的不斷改進,其有望徹底改變醫(yī)療保健,使遠程預防、診斷和治療疾病成為可能,縮小醫(yī)療資源的差距,幫助所有使用者遠離疾病威脅。
上一頁:
2024 /
12-23
所屬分類:
新聞中心
公司新聞
相關資訊—